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議中表明,2019年環保將不會停下腳步,在實現工廠錯峰停產、企業實現園區化、關停、取締環保不達標的再生企業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刀切”的情況出現。
3月11日下午,在第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針對媒體提出的“部分地方存在環保‘一刀切’”的情況表示,第一,企業是污染防治的主體,依法履行環保責任,依法運行達標排放,這是應盡之責。
第二,所謂“一刀切”,指的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平常不作為、不擔當,到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監督,還有年終考核開展的時候,急急忙忙,臨時抱佛腳,采取一些敷衍應付的辦法。
第三,對于“一刀切”,環境部的態度一貫是非常鮮明的,即堅決反對、堅決制止、嚴格禁止。
“我們害怕每個太陽升起的早晨,工廠外警車 、執法車 、甚至便衣 、甚至出動無人機 !”這是先前供給側與去產能、原材料飛漲的情況下,運動式、“一刀切”式環保過程中一些民企老板內心的真實寫照。
這些看似雷厲風行“一刀切”的整頓背后,不僅是政府部門懶政怠政的體現,更是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無數中小企業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這種“亂作為”做法,勢必會造成一些中小企業冤死在這場大風暴中。
重申“一刀切”禁令切中時弊,令企業如釋重負。
污染企業的確應該改革、轉型,但是當地部門應該起到主體引導的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如何轉型升級,而不只是簡單地粗暴強制地關停了之。
一些地方和單位將本該細致長久的環境治理工作,變成了簡單粗暴統一關停來應付,實則把原本自己應擔之責變相轉嫁為群眾和企業的負擔。
雖說治理污染是為了百姓,最后卻是老百姓買單。
環保執法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拆除、關停,善后工作不到位,使本來意義重大的“保衛藍天行動”變成了無數中小民企的哀號。
企業不易,能在環保嚴查下生存下來的企業更不易。但愿在政府“一刀切”禁令的保駕護航下,減少甚至避免合法企業被“錯殺”!